首页公务员考试历年真题省考公务员真题山东公务员考试真题2013年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卷答案及解析
西瓜

文档

14174

关注

0

好评

0
PDF

2013年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卷答案及解析

阅读 55 下载 51 大小 588.21K 总页数 14 页 2023-05-20 分享
价格:¥ 1.00

热门文档

下载文档
/ 14
全屏查看
2013年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卷答案及解析
还有 14 页未读 ,您可以 继续阅读 或 下载文档
1、本文档共计 14 页,下载后文档不带水印,支持完整阅读内容或进行编辑。
2、所有文档标识价格只是收集/整理所需费用,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版权归原作者或出版社所有,文档仅供阅读交流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阅读交流使用,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4、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版权等,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处理,联系QQ362527402。
2013年山东公务员考试《行测》卷(解析)1、第一空,根据空格后冒号所表示的解释说明功能可知,“智慧”与“知识”的关系并非是“矛盾”或“对立”的,故排除C项。第二空,A项“学究”多指迂腐的读书人,B项“古董”比喻陈旧过时的东西或古板迁腐的人。根据文段中“只死读书,而无己见”可知,特指读书人的迂腐,“学究”与文段搭配更为恰当。故正确答案为A。2、本题考查并列对应。空格所在句子以“就像”连接,前后句式基本相同,空格处与“一概而论”形成并列对应。“一概而论”意为不作具体分析,用同一个标准去看待:B项“一览无余”意为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形容视野开阔,也形容事物简单,可与之对应。A项“可见一斑”常与“管中窥豹”连用,意指可以从观察到的一部分推测全貌。C项“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观察入微。常用于断案的大语境。D项“拨云见雾”为成语误用,正确用法应为“拨云见日”,意为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消除黑暗势力,重见光明:也比喻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朗。此三项与文意均不相符。故正确答案为B。3、本题从文段主题词“幸福”入手。观察第二空,A项“一文不值”指毫无价值:B项“可有可无”、C项“无足轻重”均用以形容无关紧要或不重要。而“幸福”无论在何时都不可能毫无价值、无关紧要,故用此三者形容“幸福”均不恰当。原文想要表达的语意是,“当幸福成为指数、成为概念时”,我们就得不到幸福了,D项“遥不可及”最为合适。以第一空验证,“幸福的比拼”很“荒诞”,语意搭配均恰当。故正确答案为D。4、先从第二空入手,“一扫颓势”为固定搭配。同时,第一空“焕然一新”与“开拓了儒学发展的新境界”对应。故正确答案为D。【成语积累】独树一帜:独自树起一面旗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或一派。柳暗花明: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脱胎换骨:比喻思想感情等发生根本变化。5、本题考查固定搭配。空格处所填词语用以修饰托尔斯泰对安娜的人性刻画。A项“惟妙惟肖”意为模仿或描写得非常美妙,非常逼真,多搭配人物形象,而非人性,排除:B项“妙笔生花”形容写作技巧高超,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侧重强调人的写作功力,排除:D项“鬼斧神工”意为鬼神所造,非人力所为,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高超奇妙,显然与文段中“写作”这一大背景搭配不当,排除。而C项“入木三分”比喻见解、议论非常深刻,与“人性”“刻画”等词的搭配均可,当选。故正确答案为C。6、第一空,C项“新闻”比“资讯”、“信息”等概念范围更窄,通过阅读得到的不仅仅是“新闻”,故排除C项。D项“内容”与铺天盖地搭配不恰当,排除。第二空,A项“拓展”意为开拓扩展,往往指范围的扩大:B项“延伸”意为延展伸长,往往指线性的延展。与文段中“知识面”一词搭配,A项“拓展”更为恰当。故正确答案为A。T、第一空与“突发性”、“最快的时间”、“最新的报道”等词对应,可较易排除A、B两项。C项“时效”指在一定时间内能发挥的效用。文段并非强调这个报道在多长时间内能发挥什么样的效用,更侧重强调的是要快,故D项“速度”与之对应最为恰当。以第二空做验证,灾难发生后人们需要更多方面的“信息”,故“信息”填入第二空符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D。8、文段主要讲两种文化的不同给留学生活带来的困扰,而不是强调两种文化的对立,故A项“水火不融”程度过重,可排除。C项“南辕北辙”意指行动与目标的对立,与“文化”无法搭配。D项“针锋相对”常指观点、立场的对立,亦不可修饰“文化”。B项“截然不同”体现了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与文意相符。验证第二空,“无所适从亦无可躲避”与“窘迫”对应恰当。故正确答案为B。9、第一空根据语义搭配,较易排除D项“获取”。句子间为并列结构,填入的第二空与“等待”对应,A项“耐心”最为恰当。以第三空验证,“捕捉技巧”搭配得当。故正确答案为A。10、由文段第一句可知,第一空应填入形容税种“多”的词语,故排除A项。第二空,就是将特别杂乱的税种整理分类为两类,“归纳”有归拢使之有条理的意思,用在这里合适。“划分”指把整体分成若干部分,放在这里缺少总结规整的意思,故排除B项。接着看第三个空,“蜕变”多形容人或事物发生质变,不能与税种的变更搭配,排除D项。故正确答案为C。【成语积累】大同小异:大体相同,略有差异。林林总总:形容杂乱众多。不胜枚举:无法一一列举出来,形容为数极多。五花八门:为联合式中性成语,作谓语、定语。原指“五花阵”与“八门阵”,这是古代兵法中的阵名,后又把它用作比喻各行各业的暗语。现常比喻事物繁多,变化莫测。11、本题为语句填空题,空格位于文段中间,重点关注与前后文的衔接。空格前提到异文化“被处置、被奴役”,后文以殖民主义时期殖民者的态度为例,重在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不平等,故A项语义衔接最为准确。B项“当今社会”与后文无法衔接:C项“赢得对方的尊重”与D项“跨文化交际”与文意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12、文段第一、二句阐述了国民媒介素养的含义及其地位:第三句指出提高国民媒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文段主旨句:第四句则对主旨进行进一步阐释,从两个层次阐述了“较高的媒介素养”起到的作用。A项仅概括了第一句的内容,为文段引入部分,非文段重点,排除:C项所述“如何保持”为无中生有,排除:D项“分层推进、不断提高”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对策,而文段中并没有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D项过度引申,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13、文段主要讲述了天坛及其主要建筑的布局特点、造型形式等,从文段来看除客观描述和介绍外,还侧重描写人在天坛中的感受,如“摒除视野的一切干扰”“置身”“仰望”“环视”“肃穆的氛围”“境界”“香烟飘渺,乐声齐鸣”等描写,侧重人在其中的感受,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建筑的意境。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A。B、C、D三项概括不够全面,都没有提到人在其中的感受,没有“意境”概括全面,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14、本题为细节判断题,将选项内容与文段一一对应。由文段中“这些气味主要是那些快要消亡的恒星剧烈燃烧产生的副产品散发出来的。这种副产品是一种味道强烈的化合物一一多环芳烃”可知,选项A与之意思相符。B项的“进化”、C项的“化合物种类丰富”、D项的“有一定危害”均为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到。故正确答案为A。15、由第一句可知,双轨制度是过渡时期的制度,而不是计划经济时代所采用的,排除B项:由“绝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已经全部放开”,“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C项没有充分论述支持,排除C项:市场没有完全放开,并不意味着限制了粮食的自由交易,D项表述不够准确,排除D项。因为“复杂性”和“特殊性”,所以双轨制退出时机“尚不成熟”,A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16、本题为细节判断题,将选项内容与文段一一对应。由文段最后一句可知,新型锂电池安全性高是因为封装工艺好,没有提到燃点,A项属于无中生有,排除:由第二句可知,传统锂电池使用液态电解质,并用一层聚合物薄膜隔开正负极,B项表述错误,排除:由第一句可知,新型锂电池尚未应用于电子产品,C项表述错误,排除。由第三句可知,D项表述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17、文段前两句提到了稀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高新技术行业,第三句提到了关于稀土的新用途不断被发现。综上可知,稀土被利用的程度越来越高。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A。B项中的“我国”、C项中的“国际社会”均为无中生有,文中只是在围绕稀土的价值和用途展开论述,并未具体到某一地域或主体:D项与文意相悖。故正确答案为A。18、文段首句提出公共设施与建筑的作用,随后以“无需…而是…”句式强调“而是”之后的内容,即“要将建筑与城市的历史文脉、人文环境等相联系”,此句即文段中心句。尾句以反证形式进一步论证中心句的观点。结合选项可知,D项为文段中心句的同义替换。A、C两项围绕尾句设计,但表述形式不够直接、明确:B项中的“刻不容缓”程度过重。故正确答案为D。19、文段首句介绍保守党、工党、自由民主党均重视对年轻成员的吸收,尾句强调政党领袖年轻化的趋势,共同证明了当今英国政界对青年人的重视,亦可以透视出英国鼓励青年从政的文化和环境俱佳。C项主体偏离,文段中心是英国政府,而非英国年轻人:B、D两项分别总结了首句和尾句的内容,相较之下,不如A项全面深刻。换言之,B项和D项共同证明了A项。故正确答案为A。20、文段主要描述了人类只关注物质文明和技术文明,对生态环境不加重视,最终会导致地球生命系统毁灭并透支后代资源。由此可知,文段借此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结合选项,B项对文段概括准确。A项“地球升温”概念范围过窄:C、D两项不及B项积极准确。故正确答案为B。21、本题为语句排序题,可从选项入手进行分析。①、③句不易判断首句。进一步寻找捆绑集团。②句以“但”为标志,与某句形成转折。②句表明的观点为“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严重的干旱和洪水反复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这一负面观点,故转折前应强调人类在防洪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只有③句中“推动文明发展”可与之构成反义转折,故③②捆绑,排除C、D两项。对比A、B两项,④句中“现代社会”与③句中的“几千年来”无法衔接,排除B项。故正确答案为A。22、本题为语句排序题,可从选项入手分析。判断首句,对比③、④两句可知,③句引出“信封”这一文段核心概念,④句为反面论证,不适合做首句,故排除A项。①、⑤两句不易判断首句,进入捆绑集团阶段。⑤句中的“源源不断”与②句中的“众多”一词构成语义衔接,故排除C、D两项。故正确答案为B。23、本题为细节判断题,将选项内容与文段一一对应。根据文段第二句可知,圭表只能指示4个节气,而不是所有节气,A项表述错误:第一句指出了使用年代,B项表述错误:根据第三句可知,C项表述正确:根据最后一句可知,表上没有刻度,D项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24、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提出观点,高校招考制度不分先进与落后。随后两句对这一观点进行详细论证。结合选项,B项为文段观点的同义替换。A、D两项均未提及高校招考制度这一主体,故排除:C项给出“应根据国家具体情况改革高校招考制度”这一对策,文段中并未提及这一制度需要改,故为无中生有。故正确答案为B。
文档评分
    请如实的对该文档进行评分
  • 0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